近日,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黃文秀導師郝海燕為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個女孩朝前走》一書撰寫的書評《對時代楷模成長足跡的深情探尋——讀〈一個女孩朝前走〉想念學生黃文秀》刊發于《光明日報》。
《一個女孩朝前走》聚焦“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的少年時光。為創作這部作品,作家阮梅趕赴廣西,走訪黃文秀生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悉心體察黃文秀少女時期心靈與思想蛻變的過程,以細膩、溫潤的文字,細密、動人的生活細節,敘寫了一個生長在紅色革命老區的青春女孩的真實成長歷程,突出了黃文秀在艱難困苦中仍然葆有的明亮向上的少年精神。本書出版后入選“2021中國好書”“2022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
郝海燕在本文中對《一個女孩朝前走》一書給予高度評價:“阮梅探尋兒童成長和道德教育的本質與內在規律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只是簡單地去挪用與印證某些抽象的、現成的、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時髦觀點。作者在積極卻又艱辛地進行著探索與創新。謝謝阮梅讓文秀以這樣的形式活在我們心中。”今天,本平臺特別轉載全文,以饗讀者。
對時代楷模成長足跡的深情探尋
——讀《一個女孩朝前走》想念學生黃文秀
文/郝海燕
初識作家阮梅緣于一通電話,她說要采寫黃文秀,想了解一下我的這位學生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時的情況。沒多久她又把初稿發過來征求意見。前段時間,我又接到她的電話,問我是否可以給她的兒童文學作品《一個女孩朝前走》(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寫篇評論。
平心而論,凡是關于文秀的文章、書、電影、電視劇我都很怯于評論。最初是情感上的“躲避”,后來則是怕自己“不客觀”。因為文秀的確是個好孩子,很可愛的女孩。她在北師大就讀期間和畢業工作后,我們的相處都比較親近。正是由于太熟悉、太了解,所以我不自覺地會抗拒那些被“塑造”出來的“文秀”,總能雞蛋里挑骨頭地覺得任何創作都無法與自己相識、相知的文秀相比。拋開主觀情緒,我也常常會討厭自己的苛責,對創作者既心懷深深的歉意又滿懷感恩,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文秀得以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又活回人們心中。所以心情很復雜、很矛盾。
在與阮梅多次交流過程中,她的認真、勤奮、謙遜、真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寫作文秀時她是動了情、用了心的?!兑粋€女孩朝前走》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喜愛、珍視、理解與感悟的結晶。阮梅恰好也有一個和文秀年齡相仿的女兒,更巧的是在阮梅自己的青春歲月中,也曾像文秀一樣作為一名農村基層工作者參與過扶貧幫困的工作。在后記中,她多次提到文秀的故事曾深深地打動了她,她是懷著前所未有過的創作激情,在接近退休的年齡、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在一年中最酷熱的半個月時間里,從湖南遠赴廣西,不分晝夜地奔走在文秀曾經走過的、隨時會有很大危險的山間小路上,精心地采訪、體驗、構思與創作。
異于眾多對文秀事跡的書寫,阮梅更專注于探尋文秀的成長足跡。這不僅更好地發揮了她多年的興趣特長,也把準了當代中國的脈搏。作品著眼于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個焦點和難點,為眾多家長開出了一張有益的良方。阮梅對文秀兒時成長足跡的探尋,對家庭、學校、社會給予文秀成長影響的追問,有著深層次價值和吸引力。這本書的亮點和價值還在于阮梅是經過大量實地考察和調研的積累與梳理的基礎上,加上她感同身受的體驗與領悟,竭盡全力地、多維度地探究文秀成長的真實歷程與規律,因而本書也可作為研究兒童成長與道德教育的一個案例。
阮梅對人物的刻畫是多視角的、立體的。人物是鮮活的,是生長著的,對人性的挖掘也是多側面、豐富、復雜的。作者用辯證思維方式既寫出了文秀兒時生活的困苦與磨難,又寫出了她精神生活的富足與歡樂;文秀的成長過程中既得到過同伴純真的友情,又有被同學誤解、冤枉的委屈與痛苦經歷;書中還描寫了在人物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同時也會犯錯,會時而遇到挫折、失敗。作者敢于讓讀者看到文秀的弱點和不完美之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拉近了書中人物與讀者的距離,更具親切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作者把敘事視角從宏闊的社會生活聚焦到微觀領域,書中既有一條明晰的以時間及重大事件為軸的主線,又以細膩的筆法與女性作者特有的敏感與豐富的情感,把人物成長與性格形成的過程刻畫得自然、飽滿。而微觀化往往意味著細節化,既需要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敘事功力,也需要作家對日常生活本身保持專注與熱情。這種宏觀化社會時代背景敘事與微觀化日常敘事的結合,揭示了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與普通個體命運的內在關系,深入淺出地揭示出庸常歲月中的生命真相。在這種看似并沒有多少思想張力的日常話語及生活敘事中,卻能時時凸顯出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和典型人物的幽微人性,也因此實現了這部紀實文學作品化繁為簡、化簡為繁的獨特構思。作品對脫貧攻堅這個具有社會性強、牽扯面廣等特點的宏大題材,進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處理,將關注點從社會聚焦到個人,此可謂化繁為簡;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這個圍繞著一個人的經歷和命運展開的看似精煉的故事中,儲存了大量信息,將豐富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融入情節發展和風土人情的描述中,使一個簡潔的故事“復雜化”,變得富有情致,此又可謂化簡為繁。書中不僅寫到文秀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家風,以及鄉鄰互助互幫的淳樸厚重的鄉風民風,更寫出了背后孕育滋養這一切的源遠流長的、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鐵凝曾說:“文學還應該有個巨大的功能就是有暖意,應該給人類帶來溫暖。”雖然文秀的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窘迫而艱辛,但在作者筆下,我們處處能感受到愛與美好。作家把生活本有的各面調和在一起,形成一幀幀有質感、有溫度的畫面,讓讀者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與溫馨。這就需要作者有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就需要創作者不僅具有一定深度的精神內涵,還需要在文學創作上具有相當的藝術高度。阮梅的行文優雅樸實、流暢自然、生動形象、直達人心;細節描寫富有畫面感,很易使讀者感同身受。同時她又能俯下身去,以青少年的視角去觀察體悟生活中的艱辛與美好、成長中的疼痛與歡樂,用符合青少年認知心理和閱讀習慣的語言、情感去感受與表達。讀者在字里行間處處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向上的勇氣,恰如書名《一個女孩朝前走》,時而呈現文秀在平凡的日常中一步一個腳印、不停歇地努力,給人以希望與力量;時而又引領讀者走入孩子們的課堂,用溫婉、舒緩的語調為孩子們娓娓道來文秀怎樣經由自己的不懈努力、父母師長的悉心教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滋養,最終成長為時代楷模、“七一勛章”獲得者。
同時,本書也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平凡人物的成長都與國家的發展同頻共振。文秀是眾多戰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第一書記”的代表,通過文秀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阮梅書寫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成長和奮斗歷程,他們逐漸成長為懷有大愛、關注社會、心系蒼生、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本書也寫出了長期以來國家的扶貧政策對鄉村振興及鄉村兒童成長帶來的重大影響,更寫出脫貧攻堅中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已經深入人心的重要變化,成功地以一個人物成長的故事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折射出深厚的家國情懷。
創作這樣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是有難度的。對于“歷史現場”的諸種細節的取舍、重構、復現,藝術想象與創作縫隙的填充彌合也是本次文學創作的難點。作者努力尋找現實生活與藝術創作的結合點,以期還原歷史真實,提升作品的故事內涵與藝術魅力?;趯ξ男銉簳r成長經歷描寫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覺,阮梅探尋兒童成長和道德教育的本質與內在規律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只是簡單地去挪用與印證某些抽象的、現成的、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時髦觀點。作者在積極卻又艱辛地進行著探索與創新。謝謝阮梅讓文秀以這樣的形式活在我們心中。